掌上邦-全媒体时代下的流量矩阵

《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重拾汉语的魅力,适合国人的美育方式

《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重拾汉语的魅力,适合国人的美育方式

来源:掌上出版 • 发布 作者:石皓 • 综合报道 时间:2022-05-06 点击量:9774


叶嘉莹先生曾说:“古典诗词让人心不死”。


这句话王新一直记在心中。


王新是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艺术史论与视觉文化研究,也是《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一书的作者。


在王新过去的记忆中,诗教就是博雅教育,也是传统中国人的美育方式。但如今,我们却正慢慢丢掉了诗教的伟大传统,也似乎遗忘了诗歌的集体记忆。


语文学科里,诗词被当做了应试内容和作文工具,而以艺术学科为主体的现代美育体系里,诗词被拒之门外,艺术审美价值被大大低估。



而遗忘了诗教的、一味地机械照搬西方美育思想的我们又得到了什么?


是在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碾压下喘不过气来的孩子们。


我们开始迫切,需要一种更适合国人的美育方式出现——


重拾汉文字语言艺术魅力,打通我们的感官,重新学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在湖南长大的作者王新,从小浸润在山水和诗词之间,在他看来,诗画正是实施儿童美育最好的载体和途径,于是他开始着手编写一部诗画融通的美育教材来完成和孩子共诵一首诗,共阅一幅画的心愿——既是为了美好的女儿而写,也是为了像他的女儿这样的孩子们而写。


经过数年打磨,这本《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画是无声诗,诗是无形画。他在书中所挑选的40余首诗词均是侧重贴近儿童生活和心理中国古典名篇,如《泊船瓜洲》《游子吟》《相思》《别董大》……


挑选的绘画也皆是中外经典名作,如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凡·高的《杏花盛开》、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在这本书中,他以诗、画来打通文艺门类的间隔,将看似不相干的唐诗宋词与古典画作、美国现代艺术等等联系起来。


因为他相信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其实并没有体裁的界限,不论是诗或画都能逾越国籍、种族和地域的鸿沟,唤醒人类共同的情感,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无穷力量,这恰恰是诗画融通的真谛。



1

一个博导父亲的美育实践

打通孩子艺术感官的奇妙之旅


作者王新是湖南人,从小在乡下长大。


乡下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他有了很多亲近草木的机会。他回忆起童年的这段经历,山光水色间如杂花乱草般的情景,历历在目。他说,在他的成长经历中,湖南的山水是一直与他相伴的一位“老师”。



除了山水,他还有另一位“老师”,那就是他的古典家学。王新从小就接触古典诗词,用他的话说,“爱花花果果,爱鸟雀虫鱼,也爱唐诗宋词。”这就是他的童年。


彼时的他还不知道童年的这些滋养究竟意味着什么,而随着阅历的增长,他从乡下走进城市,从攻读硕士,再到攻读博士。在这段求学治学的过程中,王新经历了许多起落顺逆,但在这其中,唯有诗词令他从未忘怀


他说,数十年来穿梭于诗词与书画之间,我发现自己的眼中景、心中情、襟中魄,已然澡雪呈新。



《宋王台》黄宾虹


多年以后,他成为了一位父亲。在《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中,他是这样写道的,“上帝说,王新是个爱美的人,就赐他一个女儿吧。于是我就有了一个美好的女儿。”


初为人父的王新,似乎也想让自己的女儿,也能获得关于美的滋养。


有一次,在王新不经意地讲述中,当时才一岁的女儿知道了狮子会吃掉渡河的河马,竟沉默了起来,眼睛里酿满了一泉泪水。


“一闪惊雷!”王新对于女儿的反应十分惊讶,但顺即领悟道,“孩子就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的性灵,明净柔软如春水,莹然照澈生命的自性,时时提醒我们归家的路。”



《山径春行图》马远


有一年春天,王新每天送女儿去幼儿园的路上,都会经过一片海棠花林,每每这个时候,他都有意识地提醒孩子,今天开了几朵,每朵有几瓣,明天风中又吹落了几朵。


这时,孩子在他的启发下,也会想起曾经和父亲一起读过的诗、看过的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样的句子,女儿自然常常脱口而出。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这本《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中还有不少,“相互点燃、彼此唤醒、共同成长”,王新的美育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并且他深深笃定,“诗词与书画,应该是实施儿童美育最好的载体和途径。”




起初,王新只是和女儿随意讲讲,后来,他有意识梳理思路,决定着手为女儿编写一部诗画融通的美育教材,于是这本书应运而生。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便是一份饱含着父亲对女儿浓浓爱意的礼物。


2

七堂滋养性灵的艺术欣赏课

融合古典诗词和经典名画的美育读本


王新是一位有创造力的父亲、老师。


《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虽是爸爸写给女儿的书,但里面谈的内容并不浅,有些其实是他在大学课堂里为学生讲的,可他却也不自觉地转换成了孩子能懂的话,讲给女儿听


以往我们读艺术史、美术史,作者们往往以中外艺术史的时间线或流派为线索来展开叙述,而王新却“体贴”地打破了常规



《绿色的苹果》刘自鸣


⚪ 如果说《艺术的故事》作者贡布里希是为了引起年轻人对艺术的兴趣,放弃了严肃如美术史家般的习语行文,不敢让读者发现一点“装腔作势的行迹”;


⚪ 那么《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作者王新就是为了让像他的女儿这样的孩子们能从小培养审美感知能力,选择了从感觉、情感、思考维度、创作方式等更日常生活化的角度去布局写作。


作者在书中设计了一个儿童美育的“金字塔”,其中包含了“敏锐的感觉”“滋润的情感”“清明的思致”“生动的创作”“斑斓的底色”五大版块。




围绕这五个版块,精选挑选了40余首中国古诗名篇,每一小节由古诗而起,却由不拘泥于古诗本身。由诗及画,以画读诗。而这也正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


王新基于多年深厚的学养,将中外艺术史的精品之作与古诗名篇,跨时间、跨地区、多维度的结合,让为人处世与学艺相辅相成,融文人骚客的趣事佳话于美术作品的解读之中,再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娓娓道来。


杜甫的《绝句》大家都耳熟能详: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梅花绣眼图》赵佶(宋徽宗)


读此诗时我们多惊叹于诗句对仗的严谨,画面的优美,意境的高远。王新却创造性地将中外画作与之联想——


⚪ 将“两只黄鹂鸣翠柳”视为“中国工笔花鸟”,如同宋徽宗的《梅花绣眼图》;“一行白鹭上青天”,视为“写意山水”,


⚪  将“窗”、“门”比作画框,“窗含西岭千秋雪”,成了“西洋油画风景特写”,如同马蒂斯的《开着的窗户》,“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焦点透视规范的油画风景”



《开着的窗户》【法国】马蒂斯

以画观诗,且以四种不同类型的绘画来分析同一首诗,诗画融通,两相映发,二者呈现出绝好的互文性。类似的诗画互证的阐释,前所未有,让人眼睛一亮。


这貌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的解读,实则凝聚着作者深入的思考与独到的见解,其背后是其数十年对绘画和诗歌的浸润与研究。




《哭泣的女人》【西班牙】巴勃罗·毕加索

像这样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作者十分擅长通过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激活孩子们的诗词感悟和审美鉴赏能力。


⚪ 例如他讲到杨万里的诗作《小雨》,会联系到毕加索的名画《哭泣的女人》

⚪ 讲孟郊的《游子吟》,会展示拉斐尔的《椅中圣母》

⚪ 讲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会对照夏加尔的《我与村庄》


而这些奇妙的诗画组合也会让孩子从小体会到,人类的情感相同,美感也是相通的,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并没有体裁的界限,诗、画以及各种其他艺术形式都能唤醒人类共同的情感。也许,孩子还不一定能完全理解,然而是种子,日后总会发芽。



3

一份大人孩子皆可操作的艺术实践指南

从如何参观美术馆、如何观察一抹草色说起

许多家长或许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能接受关于美的教育,但却苦于方法和技巧。


⚪ 如何带着孩子一起读诗赏花?

⚪ 如何带着孩子去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

⚪ 甚至如何让孩子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学会欣赏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这本《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恰恰是一份操作性极强的艺术实践指南。这本书不仅仅是王新为自己的女儿而作,也值得每一位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阅读和实践。



例如在书中的最后一章,作者详细论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不厌其烦地介绍了如何带着孩子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甚至还将孩子的美育课堂搬到了大自然中,给出了我们一份别出心裁的“观草指南”:

从诗词的角度去欣赏草色

韩愈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细雨迷蒙中的“草色”,遥看一抹细嫩茸黄,近看却无;这样隐约的草色,与下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中的如烟之柳,也是协调的。还可以以诗解诗: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片草色绿得有劲;王维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这抹草色绿得鲜……


《鹊华秋色图》赵孟頫


从绘画的角度去欣赏草色

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以素为绚,画中草色,一般借助清疏、条畅、细劲的用笔,笔笔撇出,根根分明,略施渲染,迹淡而味厚,这是中国画用色的极境,如赵孟 《鹊华秋色图》。而西方印象派油画中的草色,着意自然中瞬间光色变化,借助纵横交错的笔触,以笔带色,笔笔重叠,草色鲜艳响亮,淋漓尽致,幻化无穷,如莫奈《睡莲》……

从科学的角度欣赏草色

草之所以会是绿色,是因为草反射了光谱中的绿色光,其余色光被吸收……不同的光照下,草色会发生变化。在光源色变化的情况下,草色也会产生差别。父母可以带着孩子观看一天中不同时间、气候和光源下的某抹草色的变化,让孩子感受到自然的微妙变化,培养锐敏的感受力……



从生态学的角度欣赏草色

父母可以带着孩子每天花几分钟观察路边的一株小草,看看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忽视的生命是如何成长的……在掌握草叶的基本特征后,扩展到对一片草色置身的生态环境的认识。一棵草与另外一棵草,与阳光、雨露,与生长的土壤,乃至土壤中的细菌等微生物世界,皆存在精密、复杂的有机联系。一棵小草从种子到生根发芽、抽枝结果,茁壮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多样的因缘际会,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


除此之外,作者还给家长们分享了如何带着孩子获得绘画和诗歌创作的初步经验,提供了一份私藏的人文艺术类推荐扩展阅读书单……这些内容,正是“不言之教”理念的生动实践。



书名:《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诗画融通的美育之道》

作者:王新 著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定价:54元


名家推荐


山东大学博士后翟传鹏:


在王新看来,儿童的艺术欣赏、创作、批评从来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而是可以扎扎实实身体力行的艺术实践。在这其中,家长所要做的,是竭力营造一个更精微、更深刻、更饱满、更辽阔的艺术场域和氛围,提供给孩子更多的艺术观察、浸润和实践的可能性。在这之外,则“卷舒开合任天真”,让他们去自由地抒发心性、自由地创作。


画家、作家韦羲:


以画读诗,以诗读画,是王新这本书的基本方法,由此发散,从感性开始谈美,又回到理知,最后还是落到孩童的教育上。王新把他在大学课堂里的方法论带到孩童教育。这本书的结构与用意就体现在目录里。书是给孩子读的,这份目录则主要是让孩子的父母看的,看了心里有数。


中华艺术宫金懿诺:


适合每一位热爱艺术且希望引领孩子走近艺术的家长们。这是孩子艺术启蒙之旅中不可或缺的亲子读本。书中字里行间传达出了一位学者父亲对爱好绘画女儿的关爱与呵护。“幼吾幼及人之幼”,我想本书也是送给每一位对艺术尚处在萌芽期孩子们的艺术礼物。